资讯详情

原来“羚羊峡”曾叫做“高要峡”!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……

2018-05-16 09:58:40 聚门庭社区生活


你知道吗?

我们熟悉的“羚羊峡”这个名称

尽管已经足够古老,

但在它之前,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叫

“高要峡”,或简称“峡山”。

而“高要”这个名称,

正是因为峡山“高而险要”得名。

▼▼


峡道古今


▲徐晓东  摄


最早记载峡山开路、修路是在明代。明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高要县知县陆驹在峡路上修桥梁。万历十年(1582年)凿石开路,命名为“峡山旱路”,28年后,水坑乡进士、南直隶镇江府同知退归的陈一龙为首措资、主持大修峡路,劈岩凿阻,筑桥13座,改善路况,竣工后手撰《羚峡路碑》立于路旁。



以后屡坏屡修,较为大型的有清嘉庆二年(1797年)高要知县裴盛清大修全路,增筑桥至19座,有摩崖石刻“裴公十九桥”作见证。



道光十九年(1839年)大修竣工后,随即竖立《增修羚羊峡桥路碑》。可惜,现在这个路桥碑已遭人盗掘。


▲ 西江日报记者梁志锋   摄


通过比较,这次增修路桥工程耗资4000多两,是一笔不菲的款项,比明万历年间崇禧塔工程费3000多两、仙花寺耗资600多两都多,规模是羚羊峡旱道历次工程最大的。


这条峡路在肇庆向东的现代公路还没开通之前,一直有行人使用。甚至到1958年还有峡下居民经此来往肇庆。


悬崖纤痕


▲刘晓生  摄


在没有机动船只之前,每年的洪水季节,船只在羚羊峡上行困难重重,满载大船,只靠划桨摇橹,根本无法前进,必须依靠船工在岸上拉纤,在流急之处,“六七水手力曳,俯地如犬”,全力拼搏,才能上行。




清同治八年(1869年)五月二十八日晨,当时任四会县知县的杜凤治上肇庆公干,乘船经后沥,记下入峡后水手背纤拉船上行的情况。


▲刘晓生  摄


他写道:“予往来肇庆,非一次矣,素不知险。兹过后沥,傍山而行。山皆巉岩可畏,山腰凿一羊肠小径以通行人,仅容一人高低曲行。水手负纤曳船上(此径无一人行,殆专为纤夫行也。若非纤舟,如何上?),每至山势转折,大石横亘,山足水蓄势,奔赴如潮,湾环下驶,声若雷鸣。至此六七水手力曳,俯地如犬,舟不动势且随流下,纤篙并施,齐声施下,放得过之。如是者,计不下十余次。此时设纤缆或桅竿中折,将奈何!”




这里就记述了古代逆水行船,水手拉纤“俯地如犬”地用尽全身气力拼搏,“挽狂澜于既倒”的功夫。现羚羊峡岩壁上曳船长纤摩擦崖面而刻下的纤痕,多到15条,深达10~15毫米,宽5毫米左右,而最高的一条,下距路面有2米。


江畔篙穴


▲刘晓生  摄


在纤痕下方江畔靠岸的石磡、水中大石上,散见有不规则分布的篙穴,穴口圆形,单个直接约10厘米,深浅不一。从个别积水的穴口观察,幽深的样子,估计要以尺计。



与浪尖搏斗必须纤篙并施才能克难制胜,可见篙穴与纤疤都是古代的西江水手们以汗水与体耗为代价,刻下的功劳印记。




曾任四川和云南布政使的周复俊曾来肇庆观察,以《肇庆实善地》为题记述说:“两广远恶”,“而肇庆实善地。军门驻扎,民物富饶。水路南通省城,北达西粤。商贾蝠辏,百货灌输。”这些文字记录就是对羚羊峡纤痕、篙穴遗迹的佐证。


“高而险要”

是古代对羚羊峡带有标志性的认识。

如今的羚羊峡是肇庆三峡之一,

也是三个峡中最为雄伟壮观的;

找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

上羚羊峡缅怀古人足迹吧~




文章来源于肇庆发布

文章转自公众号:聚门庭社区生活

微信图片_20180131091243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