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详情

除了端州宋城墙,你可能还不知道肇庆还有另外七座古城!!!

2016-10-11 09:14:17 肇房网

肇庆,是岭南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两千多年前,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在这里融合,诞生了粤语,并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、西江文化、广府文化。既然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沉淀,所以文物古迹也是遍布全肇庆,除了知道位于端州的宋城墙以外,你可能还不知道肇庆竟然还有另外的七座古城呢?


 



 

开建古城

  座落于封开县南丰镇的北面,今南丰镇政府所在地,面临贺江。始建于明洪武初年(1368年),初为土城,高仅六、七尺。明成化六年(1465年)改为砖城,座北南向,背倚北雁山,东、南、西三面临开江、贺江。城周三百三十六丈,高一丈九尺,建有古城门三个:南曰“迎思”,西曰“开江”,北曰“镇边”。城外有城濠两重,各涧三丈。该古城作为明、清、民国历代县治所在地,屡坏屡建,距今有六百多年历史。

  今古城大部分无存,仅存南、西两个城门及城门西边的残墙,长约175米,西门至南门之间的部分城墙仅存中间的夹土层。南城门呈拱形,用红褐色砂岩石块砌璧拱,内拱高3.5米,宽4米。西门也呈拱形,城门上镶嵌“开江”石匾尚存,内拱3.15米,宽3.95米。1985年,开建古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1.jpg

图:163网友“老草”



 

封川古城

  座落于封开县城河南区封川北山南端,原为土城,始建于唐未,明成化5年(1469年)改为现存的砖城,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。城周二千四百五十尺,城高二十尺,城有三门:南曰“长靖”,东北为“遵化”,西门叫“镇宇”。在东北及南门上分别建“镇北楼”和“巩南楼”。南城门,呈圆拱形,用红褐色砂岩石块砌成:内宽3.7米,高3.76米,门之上原嵌有“古封州”的石匾。古城背北山,东、南、西南临东山河、西江。北有濠垫(深20余米,宽10余米),与东、西、南三面的护城河构成一个“回”字形城堡。城廊呈长方形,东西城长约418米,北面城长约168米,城墙为青砖砌筑。

  该古城作为唐、宋、明、清、民国历代州、县治所在地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封川、开建两县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办公,现仅存南门及东西城墙(约400余米)。1985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2.jpg图:网友“朗月”

3.jpg图:行者老湖的博客


德庆古城
 

  北宋皇祐6年(1054年)德庆(时称康州)开始筑建砖城。城墙高一丈,厚8尺,周长230丈,仅能容纳州署及仓库,是一座小城。城址范围即今天朝阳西路县法院,看守所的全部和县医院的西半。明朝洪武6年(1368年),改立地址,扩筑新城。新城高三丈,厚一丈五尺,周长1100丈,城墙外边环凿成河,城墙共开五个城门,南二门:广惠门(即大南又叫朝阳门)和镇南¨(即小南门);东二门:东胜门(即大东门)和忠顺门(即小东门);西北一门:香山门(即北门,又叫迎恩门)。五个城门上皆建有城楼。大东门故址在今解放路与胜利路的交叉处,俗称东门口。小东门在州城的东北角,故址在今县汽车站前道路之南。大南门故址在今法院南面。小南门故址在今朝辉路端将到K堤处。北门故址在今环城路上阀门厂的路口处。

  德庆州城筑建后,历朝修缮,饱经沧桑。到民国后,城墙经历三次特大洪水,更加残破不堪,当局开始拆城筑路。到解放后,德庆古城更是蔼然无存。


广宁古城
 

  广宁在明朝嘉靖三十八年(1559)置县,县城设在南街,始建城垣,城墙高5.33米,周长1130米,城设南、西、东三门,皆建有谯楼。城内占地面积为0.1平方公里,建有县署衙、城京衙、太岁宫、文治书院、学宫、常平仓、福星观、观音堂、城隍庙、土地庙、文昌阁、元恺公所等28座公共建筑物,其余均为居民住宅。街巷狭窄而弯曲,有横巷、正巷、正街、经巷、义学巷、西门巷、东门巷等30多条。城外东面建有十三行木桥,西面建有青云桥,先是木桥后改石桥,西南角建有接龙桥,先是木桥后改石桥,从东到西形成不规则的三条街,东段称东街(长140米),西段称西街(长120米),设有零星分散的手工业作坊和日用饮食小店,中段称南街(长150米),是县城的商业区。

  建国后,陆续拆除古城墙,向城之东南角扩展,并向城之西南角延伸。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,为古城东门的西侧角。

 


四会古城
 

 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(436)在县置绥建郡;唐武德五年(622)置南绥州,郡、州治所在今广宁石涧。唐贞观八年(634)改为贞洲,治所移金鸡岗下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在县设千户所,始列木栅为城。天顺八年(1464)在栅城址修筑砖城,砌砖石包土,城周深挖护卫濠堑,至成化三年(1467)完成。城周长1923米,高6~7米,厚4.7米,串楼548间,御敌楼18座。周围有濠堑,深3米,宽10米。城开四门:东日阳和,南日清宁、西日德泽,北日镇安。

  数百年来,城墙屡坏屡修,后因县城扩大,逐渐破城墙建民居。最后一个城门——镇安门(即北门)及两侧城垣,于1985年10月因改造旧城而拆毁。至此,旧城遗迹已不复存在。

 


石寨古城
 

  石寨古城位于在四会罗源镇石寨村。现存一堵100多米长的城墙,专家考证后认为,这堵城墙建于元代初期,距今700多年,是目前在肇庆乡村发现的最古老城墙。这堵幸存的 元代城墙建在石寨村村前,全部用石头砌成,有100多米长、5米多高、1米多厚。内墙修建着多处石阶,其中一处石阶为梯形结构,站在石阶的顶部,可以探出大半个身子瞭望和射击,这种设计应该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。

  据村中老人介绍,以前石寨村的背后是大山,村子的前面、左右两侧都修建着一堵高大的城墙,还有一座城门,“城墙起码有1000多米长,解放初期倒塌了一部分,后来又拆除了一部分,现在只剩下这100多米长的围墙。”在城墙的前面,是一条约1000米长、50米宽的小河,完全绕着石寨村前的城墙而建,像护城河。

   四会市文史专家谢剑辉曾经考证过这堵城墙,他认为,南宋驸马江日新去世以后,他的子孙从四会逃到深山里的石寨村,他们的身边还有一支残存的军队,这些围墙和护城河都是那些官兵修建的。

4.jpg图:李文华


怀集古城
 

  怀集县城于明洪武三十年(1397年)始建土城墙,墙高1丈2尺,周长329丈,濠深、宽均为3尺。立城门4个,南叫定怀门,北曰保集门,东称永安门,西名临江门。永安门位于今红旗路中段的新华书店南侧;临江门位于今环城西路中段公安局门口附近;定怀门在今红卫路中段的红旗商店左侧;保集门在今城中路水电局大楼东侧。成化四年(1468年),都御史韩雍檄令修治,包砌砖石,墙高2丈2尺,周长339丈,城濠沟深、宽各3尺。成化七年(1471年)重建4门城楼。

  此后,城墙曾凡次被洪水冲圮,几度修复。至解放时,仅剩残墙几段。解放后,由于城镇建设的扩展,城墙和护城濠沟已不存在。


端州宋城
 

  当然,规模最大的、保存得比较完好的,自然是端州城区的“宋城墙”啦。据说“宋城墙”最近要大变身啦,赶紧了解下......

  位于宋城路段的宋城墙是保存最完好,最巍峨壮丽的一段,也是最为众人所知的。然而这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。

5.jpg

  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墙巍然屹立,近千年历史经过20多次修葺,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。红色标注为最广为人知的宋城路一段,黄色标注则为隐没在民宅和树木中的宋城墙体,围成这样完整的一周:城墙除了开通人民中路时在南段留下一个缺口外,基本上保存完整的一周。

 

6.jpg图:来源于网络

  据考证,城墙体上有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历代的青砖,甚至保留了整段宋砖砌造的城墙,宋代青砖规格为:360×180×60(毫米)。

  砖有九种不同的规格,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证据,堪称“砖的博物馆”。

7.jpg 

  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,仿佛已成为一代代肇庆人一生的回忆,生活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。

8.jpg

  如今,这一道蕴含肇庆历史的高大城墙受到高度重视。投资13亿的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将开启,并入肇庆市府城复兴项目中。

9.jpg

  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主要由六部分构成,包括三座城楼、城门修复(景星门、南熏门、朝天门)、庆云门牌坊修复、城墙本体保护以及四座角楼的修复工程,环城墙绿化带、府城广场地下停车场、总督府地下停车场等,总面积115056平方米。

  未来,宋城墙将会是肇庆新鲜活力的新生文化休闲街区。

来源:肇庆广播电视台

465667568372475355.jpg

686463880015834124.jpg

699106969552259499.jpg